中国服装网 - 服装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国内动态 | 国际要闻 | 市场行情 | 品牌资讯 | 服装辅料 | 缝制设备 | 企业新闻 | 营销管理 | 渠道纵横 | 消费市场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国内动态 > 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外向型转移的现实权衡
4.biz | 商业搜索

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外向型转移的现实权衡

信息来源:china1f.com   时间: 2013-05-31  浏览次数:950

    全球市场的重新分工注定要推动产业的转移,尤其是在讲求成本效益的纺织服装业。经历了以政策利好、配额限制为驱动力的两个重要阶段后,如今,成本要素的上涨成为我国纺织服装企业“出走”的根本理由。在此契机下,印度、斯里兰卡、缅甸、印尼等国家均抛出了引资橄榄枝,希望借助外力来把握行业发展的绝佳时机。另一方面,我国企业也希望通过实地考察来权衡各国的生产优势。

  为促进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企业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4月初,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组织我国纺企赴印度、斯里兰卡等地对纺织服装行业发展、贸易情况及投资环境进行了深入调研。考察归来,担任此行领队的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秘书长张锡安除了获得了当地投资环境的调研成果之外,也开始思考这样的问题:市场化行为引发的赴外投资趋势不可逆转,但国内纺织服装企业向外转移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过快的产业转移将会为行业整体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产业转移暗潮涌动

  近两年,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以下简称“纺织商会”)组团出访东南亚国家的频率提升。从去年6月的缅甸、印尼之行,到今年年初对泰国、孟加拉国、马来西亚三国丝绸业的考察,以及一个月前与印度、斯里兰卡业者的交流访问。纺织服装产业向东南亚的转移之势受到关注,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在此寻找机会。“不管是从我们带队出访,还是从企业问询情况来看,我们都能感到业内对东南亚国家投资生产的兴趣浓厚。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带领5家企业实地考察了印度布兰迪克服装城(BIAC)的投资环境。在这期间,还分别与印度和斯里兰卡行业协会及企业代表进行了贸易对接与交流。”张锡安介绍道。

  与上世纪80~90年代,企业为规避出口配额限制而考虑对外投资的初衷不同,当前企业将目光瞄向东南亚国家多是由于成本压力。劳动力成本上涨、国内外棉花价差拉大,削弱了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张锡安阐释说:“在国内生产,仅棉价每吨就比国外高出五六千元,单位产品依靠附加值创收的压力加大。一些企业只能到东南亚国家进行生产,一方面没有棉花进口配额限制,另一方面也能利用当地的原料优势。”

  纺织商会此行重点考察的BIAC位于印度东部的安德拉邦,该邦是印度第三大棉花生产地。充足的棉花供应使得该服装城形成了“纤维到商店”的垂直整合体系。从基本薪资来看,园区内工人月薪普遍仅相当于人民币700元。即便是在劳动力成本稍高的斯里兰卡,其制衣工人月薪也不过折合人民币800元左右。原料和劳动力成本上的优势使得这些国家的纺织服装业被越来越多的国外投资者看好。

  张锡安说,从生产效率来看,东南亚国家要低于我国,但是综合计算的话,国内中低端企业的成本竞争力肯定不如东南亚国家。因此,也就可以理解中低端企业的向外转移。

  生产投资须因地制宜

  棉花和劳动力问题迫使企业考虑“出走”,而落脚哪个国家又考验着企业的战略眼光和经营智慧。张锡安指出,现在行业对外投资有两种形式:投资服装厂或棉纺厂。服装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种投资适合在缅甸、孟加拉国进行。而针对纺织厂的投资一般都是资本型的,从生产角度来看,则需要考虑当地的原材料采购是否便利。“印度现在突出的产业优势是棉花能自给自足。与之相比,斯里兰卡的原料大都需要进口。而像越南、印尼等国的产业链都在延伸,其产业优势也将逐步体现出来。”张锡安说。

  印度布兰迪克服装城的引资者十分欢迎中国的企业家进行考察并开展合作。当地业者信心满满地认为,未来10年,印度将有可能抢占中国纺织品服装的部分市场份额。与其他国家相比,其信心源自于当地充足的劳动力供给。据了解,BIAC服装城是由斯里兰卡最大的服装企业布兰迪克公司投资建设和管理运营的。考察过程中,张锡安心存疑问:为何这家在斯里兰卡十分具有竞争力的服装企业要在印度投资呢?在随后与斯里兰卡代表的交谈过程中,他了解到了企业更为长远的规划:“据这位负责人介绍,目前,斯里兰卡也开始出现劳动力紧张的情况。在潜在劳动力供给这方面,印度更有保障。我们考察的BIAC服装城拥有十几家企业,目前员工数量达到1.6万人。园区代表表示,如果能吸引更多企业来此投资的话,员工数量再扩张一倍不成问题。而且这一地区年龄在18岁~30岁左右的妇女特别多,她们都以到这个服装城工作为荣。园区里,工人的整个状态很安逸。反观咱们国内的工厂,即使月薪能有四五千元,年轻人也不愿意从事纺织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普遍低于东南亚国家。”

  张锡安建议,企业须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来选择投资形式,“服装厂相对投入成本低,大多是以租赁形式为主,资金运转比较灵活。而纺织厂由于需要对设备投入较多,一般着眼于长期规划,对企业的资金运作能力也有较高要求。但无论是哪种投资,都存在着一定风险,比如生产管理规定、外汇规定以及工会法等等,这些都需要企业认真研究。”

  外向型转移引人深思

  就以往的投资案例来看,像溢达和红豆这样被当地社会所接受,真正通过海外布局实现利益最大化的企业毕竟占少数。在当前形势下,多数赴外投资的企业是希望利用当地优势,稳住订单。而在产业转移的大潮中,企业选择向外而非向内地中西部投资的现象也着实引人深思。

  “其实,从对行业的情感和自身的生产状况来看,企业并不一定想‘走出去’,因为文化和风俗习惯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应该说最好的方式是由东部向中部、西部转移,把我们的产业实力和竞争优势再保持一段时间。”张锡安认为,产业转移存在着许多必然因素,但导致企业选择“向外走”,而不是向中、西部投资,其中又有很多令人无奈的原因,“中、西部企业同样存在劳动力成本上涨的问题。西部一线工人月薪哪怕只有2000~3000元,也比东南亚国家要高得多。此外,配套条件无法跟上产业发展,也影响了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前期有可能对接效果很好,但是实地考察的情况与描述的相差甚远。而当地的优惠政策的稳定性、员工的忠实度如何,这些也都是东部企业关心的问题。”

  张锡安表示,企业向外转移的趋势需要引起行业的重视,在此过程中,如何让国内产业实现健康发展,需要行业上下共同努力。作为提供商贸服务的平台,纺织商会未来将继续为企业提供前期运作咨询,并带领企业实地考察。通过在业内举办交流活动,共享“走出去”的一手资讯。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服装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