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网 - 服装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国内动态 | 国际要闻 | 市场行情 | 品牌资讯 | 服装辅料 | 缝制设备 | 企业新闻 | 营销管理 | 渠道纵横 | 消费市场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近期国内外宏观经济及纺织行业数据一览
B.biz | 商业搜索

近期国内外宏观经济及纺织行业数据一览

信息来源:china1f.com   时间: 2013-11-28  浏览次数:760

    数据来源:摩根大通,汇丰银行,美国商务部,欧盟统计局,日本内阁府,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海关

  增量来源

  内需仍是首要支撑 三大终端正向发力

  农村及城镇大众消费增长依然平稳

  新兴网络营销渠道呈现良好成长性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观背景下,内需市场始终不缺乏空间,但企业要在复杂多元的市场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细分目标,才能真正分享到内需市场成长的红利。或许面向大众消费的产品本身称不上高端,但并不表示企业不能走出足够高端的发展路线。

  2013年以来,我国衣着类内需消费增长总体依然平稳,继续在纺织行业发展中发挥首要支撑作用。其中,限额以上零售企业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零售额1~10月同比增长11.9%,增速虽较上年同期放缓6个百分点,但较今年1~5月提高0.8个百分点,已有逐步回升的趋势,可见国内宏观经济稳中向好对居民收入增长及消费情绪产生了正向的影响作用。以满足吃、穿及日用为需求主的限额以下商品零售额增长14.8%,继续保持高于限额以上企业近3个百分点的增速,表明农村及城镇低端大众消费市场依然平稳。新兴网络营销渠道继续表现出良好的成长性,对促进内需消费平稳增长发挥积极作用。

  近两年,随着我国内需市场度过最初的消费力高速释放周期,逐步进入平稳增长阶段,市场竞争程度不断提升,使得很多纺织企业对于内需市场的感受不似当年那般美好。但从发展趋势上看,无论现在或是未来几年,我国内需市场都毫无疑问是全世界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消费市场,也是纺织行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

  目前看来,渠道尚不饱和的中小城市以及农村和农村转移人口消费潜力最具开发空间,物美价廉的产品和便捷到位的渠道是启动该层需求的关键。城市中高收入人群仍然是最有消费能力的群体,关键是如何在与诸多国际品牌的激烈竞争中找到差异化的发展路径。

  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驱动新增长点

  产业用纺织品拉动纺织产业链提升

  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尽管仍处于上升周期,但常规产品规模、市场应用开发等一些潜在的结构性风险并不能忽视。传统纺织业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的同质重复、供需脱节等前车之鉴犹在,着力结构优化是永远的主题,核心竞争力是最根本的追求。

  近年来,产业用纺织品作为纺织产业链上新经济增长点的特征更为突出。在外部形势持续紧张的背景下,产业纺织品始终保持着平稳较快发展的态势。2013年以来,8%几乎成为纺织大类产品产量增速的上限,但非织造布产量却强力突破这一界限,1~10月增速达到13.1%。1~9月规模以上产业用纺织品制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6.3%,高于全行业增速4.6个百分点。

  产用纺织品行业持续实现较快增长,动力来自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的双重驱动。此外,由于产业用纺织品种类多,差异性强,加上发展起步较产业链其他环节晚,行业总体上仍未达到完全竞争的阶段,效益空间相对更有保障。

  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作为产业链新增长点,意义并不仅限于拉动行业经济增长,更为重要的是其对全产业链整体提升的促进作用。着力提升发展产业纺织品,将促进高新技术纤维的开发应用和后整理技术的提升,加速装备制造业的创新发展,在产业链上建立起一条技术密集、创新驱动、更加长久可持续的发展脉络。

  骨干企业对行业经济增长贡献增强

  强调自身发展与外部创新条件结合

  少数骨干企业创造行业大部分收益的情形,在纺织产业链各环节都普遍存在。每个企业的发展基础不同,内部资源配置结构不同,很难简单概括究竟什么类型的企业更有生命力。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将企业发展与市场需求和外部创新条件紧密结合才是长久之计。

  企业间发展水平差异加大,是纺织行业近年呈现出的重要发展特征。骨干企业的发展优势更加突出,对全行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与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产业局部集中度有所提升,表明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调整取得新的进展。

  2013年前三季度,在中国家用纺织品行业协会重点追踪的190多户企业中,利润率超过家纺行业5.3%平均水平的企业数量占比35%,利润总额占比却达80%。与全部规模以上家纺企业相比,这些优势企业户数占比不到4%,利润总额占比却超过1/4。这种少数骨干企业创造行业大部分收益的情形,在纺织产业链各环节都普遍存在。

  实际上,骨干企业发展本身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走产业链、供应链整合发展道路,追求规模效益的有之;选择专、精、特发展模式,着力扩大利润空间的也有之。重视制造实体投入、不断在技术创新与精准制造领域探求突破的有之;专注轻资产运作、着重市场快速反应能力建设与品牌化发展的也有之。无论什么类型的企业,只有将自身发展与市场需求和外部创新条件紧密结合才是长久之计。

  中西部经济发展围绕地方特色资源

  产业布局以中心城市商圈最为有效

  以目前的条件看,中部地区在区位上更便于与东部形成产业链协作关系,在产业体系及核心竞争力尚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下游服装、家纺产品是相对更为合理的产业链落脚点,以此为基础向上游延伸建立产业体系,会比从产业链上游向下推进更具备市场驱动力。

  “十一五”中后期,纺织产业在中西部地区加重布局的趋势日渐明显,其后续发展成果近年来不断显现。今年前三季度,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及湖南等中部5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5.1%,西部的四川、陕西两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6.3%,而东部的江苏、浙江、山东、广东及福建5省增速仅有11%,内地纺织产业表现出了良好的成长性。

  产业异地布局其实会产生如同“橘生淮北”一般的问题,产业配套、要素供给、本地需求、基础设施等诸多因素,都可能成为产业异地发展的制约。至少在现阶段,并不是产业链上所有的环节、所有类型的企业都能在中西部找到适宜的生存空间。必须准确认识并把握产业发展环境中的经济规律特征,才能在正确的地点找到正确的布局方式,实现真正有效率的布局发展。近两年,湖北、江西等地纺织产业快速发展,与其着力终端布局体系不无关联。着眼内需的产业布局,现阶段仍以围绕中西部中心城市商圈最为有效,四川、陕西的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就具备这样的特点。而围绕地方特色资源,建立相对独立的特色产业系统,则始终是中西部地区纺织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行业结构调整促运行质量稳步提升

  产业链终端应对市场竞争能力突出

  产业链终端行业运行综合质量较好,服装和家纺行业总资产周转率、产成品周转率、销售利润率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全行业水平;产业链前端的化纤行业则因仍处于下行周期,运行质量相对偏低,企业的库存压力较为突出,生产与市场的衔接关系尚须进一步理顺。

  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运行质量稳步提升,是今年以来纺织行业在复杂外部环境下实现平稳运行的重要基础。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1~9月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总资产周转率同比提高1.7%,表明企业运营效率有所提升;产成品周转率同比提高4.3%,企业市场反应能力有所加强;三费比例同比下降0.03个百分点,管理水平有所改善;销售利润率为4.7%,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企业赢利能力略有增强。产业链终端行业运行综合质量情况较好,服装和家纺行业总资产周转率、产成品周转率、销售利润率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全行业水平,且与较上年同期相比较均有进一步的改善,说明终端产业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更为突出。产业链前端的化纤行业则因仍处于下行周期,运行质量总体偏低,其中,企业的库存压力仍然突出,生产与市场的衔接关系尚须进一步理顺;但企业费用控制情况较好,赢利情况较上年同期已有改善。

  桎梏根源

  生产要素仍待突围 全球博弈步入深水

  棉纺企业短期无法从原料困局解脱

  行业劳动力供给趋紧态势依然存在

  大量国储库存导致全球棉花供大于求,内外棉价差无法通过市场调节消除。在人口结构以及新生代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偏好、从业素质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如何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实现劳动力替代,是纺织企业的重要课题。

  棉价差仍是纺织行业的切肤之痛。今年以来,国内外棉价差始终维持在4000元/吨以上,棉纺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与效益压力依然无从缓解。棉纱进口大量增加,到9月底进口量已超过去年全年水平,企业的市场竞争压力可见一斑。

  尽管近期已有关于2014年停止收储、局部试点种植补贴的消息传出,但2013年度棉花收储正在推进,到明年交储结束,国储库存余量预计达到约1200万吨。大量国储库存将导致全球棉花供大于求,国际棉价仍无过多上涨空间,内外棉价差无法通过市场调节消除。而国内抛储政策也将继续主导国内的棉花供应及价格,短期内棉纺企业恐怕还无法从原料的困局中真正解脱出来。

  纺织行业劳动力供给趋紧态势依然存在,用工价格继续上涨。前三季度,全国外出务工劳动力人均收入同比增长13%,估计纺织行业用工价格全年仍将增长10%~15%。

  国际资本逆流缓慢作用到终端消费

  各国汇率大幅波动构成最直接影响

  新兴经济体货币贬值幅度仍有加深的空间,随之而来的将是更趋激烈的国际市场价格竞争。对于制造成本和政策成本高企的纺织企业而言,在制造与管理环节寻找更多可以挖潜增效的空间成为必然的任务。

  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依然是纺织行业面临的最大外部挑战,虽然四季度总体预期平稳,却并非没有变数。美国债务上限、欧债后续风险等潜在问题并未彻底解决,日本刺激政策的可持续性令人存疑。新兴经济体风险依然高位,虽然美国数度表示暂不退出QE3,但国际资本逆流引发的经济增长下行势头一个多季度仍未停止。尽管资本市场动荡目前还未对新兴市场的需求端产生十分明显的影响,但如宏观景气下行的趋势延续下去,作用到最终消费只是时间问题。

  各国汇率大幅波动是现阶段纺织行业面临的最直接影响。由于国际资本流向改变,许多新兴经济体货币汇率则应声下落,印度、印尼货币三季度均进入快速贬值通道,累计贬值幅度超过10%。人民币却在美元持续走强的背景下,仍然呈现整体升值走势,到10月末累计升值2.3%。

  人民币汇改8年,应对和化解升值影响早已是纺织企业的基本技能,即便下一步人民币走势仍不存在明显贬值的预期,也不构成明显压力。但是新兴经济体货币贬值幅度仍有加深的空间,随之而来的将是更激烈的国际市场价格竞争。

  中低档产品加工订单向东南亚转移

  提倡深度参与并主导产业格局调整

  纺织行业的国际市场份额出现结构性下降,是市场调节的必然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是是否存在不恰当的政策促使国际订单脱离市场调节过快外流,二是我国纺织产业是否深度参与并主导了产业格局的新调整。

  由于我国纺织行业的制造成本仍在持续提升,今年以来,中低档产品加工订单向更具要素价格优势的东南亚国家转移的趋势仍然没有停止。相关统计数据显示,1~9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在欧盟、美国、日本纺织品服装进口总额中所占比重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1.7个百分点、0.4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越南、孟加拉、印尼等国所占份额则同比提升。东南亚国家纺织产业长期必然与我国形成以协作互补为主体的产业发展格局,从这个角度看,眼下的订单流失本身并不可怕。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一是是否存在不恰当的政策促使国际订单脱离市场调节过快外流,二是我国纺织产业是否深度参与并主导了产业格局的新调整。如果做到对第一个问题回答“否”,对第二个问题回答“是”,那么订单外流就会成为纺织产业结构优化的另一种正面形式。

  企业发展水平两极分化是必然趋势

  改善小微企业生存环境促健康生长

  促进缺乏竞争力的小微企业通过市场竞争自然退出,只是纺织产业组织结构调整的一个层面。从行业整体层面而言,提升小微企业的生存质量才是关键,这不仅关系到全产业的运转质量与可持续发展前景,更关系到民生改善。

  小微企业生存压力突出在纺织行业今年以来的经济运行中表现仍然明显。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近期组织的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结果,小型企业生产、订单、效益情况及投资意愿均显著低于大中型企业。其中,近4成小型企业反映利润同比减少,比例较大中型企业高出近2成。

  小微企业在纺织行业中大量存在,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内需市场的多层次性决定了产业分工的差异性,而并非落后生产力顽固不化不愿退出。小微企业有其面向的特定需求群体和市场动力,客观地说,只要我国城乡经济的二元差异还在,小微企业就将大量存在。

  在现今市场充分竞争和产业结构调整加速的环境下,企业发展水平两极分化是必然的结果,并不真正成为一个问题。但是,广大小微企业长期深陷生存困境却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一局面的产生,除了小微企业自身的结构性不足外,政策没有对社会资源给予足够引导也是重要的原因。积极促进产业集群升级发展,完善集群公共服务体系与服务功能,研究出台有利于企业普遍受惠的扶持政策,从改善小微企业生存环境的角度切实着手,才是促进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海外布局与国内产业形成分工互补

  中西部梯度转移纳入地方经济考量

  单纯追求要素比较优势并非真正持续可行的发展思路,或许将纺织产业布局调整与中西部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真正将纺织产业作为富民产业,作为有力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才能形成更为有效的政策体系和产业环境。

  近两年,国内纺织产业向海外转移的速度明显加快。虽然目前对外转移的实践仍仅限于少数企业,却也引发了外界对于国内纺织产业“空心化”的担忧。我国纺织产业对外转移的目的地目前主要是东南亚国家,其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有限性和纺织产业体系严重不完整,决定了我国纺织产业在这些地区的有效布局必须与国内产业形成分工互补关系。因此,只要政策得当,国内纺织产业并不存在过快“空心化”的隐患。

  相对而言,国内产业转移的速度放缓才是更值得担忧的结构性问题。中西部地区受人口总量与经济发展水平限制,本地市场容量相对有限,要素比较优势并不十分明显,再考虑劳动力素质等因素,综合制造成本更无优势,很难弥补其在地理区位、产业体系等方面的不足。今年1~10月,中部地区纺织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15.4%,低于东部增速3.5个百分点,投资额占比较上年同期下降近1个百分点,这种情况在最近几年十分罕见。

  我国庞大的多层次内需市场需要自给自足这一基本事实决定了,在国内构建合理分工、协作发展的梯度布局是必然趋势。行业实践表明,单纯追求要素比较优势并非真正持续可行的发展思路,或许将纺织产业的布局调整与中西部地方经济发展更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将纺织产业作为富民产业,作为有力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纳入地区经济发展考量,才能形成更为有效的政策体系和产业环境,促进中西部真正形成有竞争力的体系化布局。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服装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