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为下一季的衣服买单?
信息来源:china1f.com 时间: 2014-09-16 浏览次数:649
周末闲来无事,出门逛街,商场的冷气令人神清气爽,橱窗里的服装花枝招展。然而,仔细看下来,却发现多数店铺显眼处展示的都是秋装。长袖衬衫、针织毛衣甚至毛呢外套,虽然精致美丽,却实在让人无法想象如何穿着它们走向门外的烈日炎炎。相比之下,夏装就显得亲切许多,不仅看上去清凉,而且大多挂着讨喜的打折牌,3折5折清仓甩货,诱人的价格自然吸引了更多顾客的驻足。如此情景令人生疑,既然夏装尚在热销,商家又为何早早将“高冷”的秋装请进店里呢?
服装市场向来对温度最为敏感,温带季风气候统治下的北京,夏冬季长,春秋季短。“春脖子短”这句俗语不知在北京的街头巷尾流传了多少年,人们在清明时离不开的毛衣却在谷雨时分就会被半袖所代替。秋季也是如此,真正可以穿单件T恤的时间其实非常短暂。因此,商家不得不采取提前上新的方式来延长销售周期,在夏季服装销售出现下滑趋势的时候及时将秋装请上舞台,这些材质相对有一定厚度的服装契合了季节更替的潮流,可以抵挡偶尔一场秋雨所带来的凉意,又不至于在正午尚有几分热度的阳光下显得过于厚重。当寒秋真正到来的时候,这些服装已经面世两个多月,创造了可观的利润,因此商家选择在此时开始促销,以价格夺人眼球,不失为明智之举。原本只在9、10月适用的秋装,销售周期延展成了7月至10月,销售额增长的同时也树立了“走在流行前沿”的品牌形象。然而,正当秋装火热促销的时候,人们会发现,店铺里最抢眼的位置上,已经不见了风衣、针织衫的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棉衣甚至皮草,冬装以高贵傲然的姿态走到了聚光灯下,尽管时节还早。这情景是否与秋装上市时有一些相似呢?寒来暑往,四季轮回,“卖下一季的衣服”似乎成了服装企业的逻辑。
曾经在一档综艺节目里得知这样的情况,飞机起飞之前,空乘人员会根据航线准备食物,多年来的经验引导他们做出判断:多一些米饭或者多一些面条,然而,实际情况总会出现偏差,当米饭不够时,他们便会向乘客宣传面条的美味,以食材新鲜、做法独特等因素诱导乘客做出选择,反之亦然,这样飞机上的食物就可以维持在“刚刚好”的状态。这个小故事所讲的其实就是一种销售的均衡,我们可以把空乘人员视作卖家,飞机餐就是他们要推销出去的产品,当发现A产品有可能脱销时,以B产品取得顾客信任从而占据市场显然比扩大生产A产品更为聪明。因为这样做不仅可以持续获取利润,还能减轻B产品的库存压力,同时增强B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使之成为该企业的另一个畅销产品。试想,如果企业因为A的畅销而不断扩大生产,一旦市场出现疲劳,企业得到的就是曾经受欢迎而今积压在仓库里的A产品以及从来就没有受到消费者认可,在角落里囤积到发霉的B产品,想想就让人头疼,不是吗?
以销售均衡的逻辑来分析服装企业“卖下一季衣服”的行为,一切都明朗了许多。当季、过季、提前季犹如三个易碎的小球,企业必须像马戏团里技艺最精湛的小丑那样将三个球循环抛到空中,再接回手里。一般情况下,当季的服装折扣最多,销量最高,其销售额也就构成了企业最主要的收入。但是,伴随时间的流逝,市场不再稳定,一宵风雨就可以轻易将“当季”变成“过季”,而“提前季”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当季”。所以,虽然早秋时持续的高温令消费者依旧青睐轻薄凉爽的服装,企业却必须嗅出市场对夏装与日俱增的厌倦,此时促销的主要目的不再是赚取利润,而是尽可能的减少库存。秋装在此时走进大众视野,不仅能够重新点燃人们对于时尚的热情,还是为即将到来的下一个特卖季进行宣传。如此循环往复,企业手里的三个小球互相替代,彼此补充,不管天气如何善变,永远能够在消费者需要的时候为他们披上合适的服装,贴心又恰当。
一店之内、一室之间,而气候不一,当季与过季的默契配合,是企业奏出的一支优美的协奏曲。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服装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