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缝纫机也有重新火起来的一天。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现在不少人青睐于自己动手做衣服,家里的老缝纫机派上了用场,有的干脆网购一台小型迷你缝纫机,自己动手给家人做衣服,成了家庭主妇的新时尚。
近40年的时间里,老式缝纫机休而不退,新式缝纫机隆重登场,缝纫机,依然魅力不减。
缝纫机曾是“三大件”之一
家用缝纫机于十九世纪中叶首次出现。它是由一名英国人在1879年正式发明的,它的发明和应用给当时的服装成衣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可谓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上世纪70年代,缝纫机和自行车、手表,成了中国人眼中的家庭必备“三大件”。
后来,人们结婚要的彩礼中,就有缝纫机。
针线活从纯手工到用上了缝纫机,中国的家庭主妇对这一变化有着深刻体会。原来,中国妇女不管家里做啥针线活基本全靠手针缝制,一大家子人缝衣、做被、做鞋全要靠一针一线来完成。后来,缝纫机出现了,人们意识到,针线活再好也没有缝纫机好,于是,不少人家省吃俭用买了台缝纫机。
在六七十岁的老人心里,对缝纫机的感情很深。
有关缝纫机,年过七旬的刘大娘似乎有讲不完的故事。
刘大娘的家里有台“蝴蝶”牌缝纫机,无数个夜里,刘大娘坐在缝纫机前给孩子缝制漂亮的衣服。
缝纫机还能派上用场
家住景园小区的方阿姨家有台缝纫机,这台缝纫机,是儿子买给她的。
这些年,家里的床单、被子、靠垫等物件,都是方阿姨用这台缝纫机做的。从原来最老的那台缝纫机到现在的这台新缝纫机,在方阿姨家里,
缝纫机一直在发挥着作用。
方阿姨告诉记者,几十年前她家的一台缝纫机负责给全家人做衣裳,是家里的“功臣”。
有一次搬家,儿子觉得缝纫机没啥用了,没征求妈妈的意见就给扔了,害得方阿姨没少掉眼泪。
后来,儿子又给妈妈买了一台缝纫机,老人才又露出了笑容。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市民家中都有缝纫机的身影,许多主妇喜欢动手做,自己缝制的东西物美价廉,过程也有乐趣。
大庆修缝纫机活挺多
老家在山东的王师傅,来大庆修理缝纫机已经有四五年了,每年3月来10月走。
王师傅告诉记者,虽已年过花甲,但是由于家里经济条件并不好,所以他不得不外出赚钱补贴家用。曾经在缝纫机厂上班的王师傅,修理缝纫机的技艺还是非常娴熟的。
王师傅租住在萨尔图区会战大街附近,常常在凌晨三四点钟的时候,拿块写着“专修缝纫机”的牌子,到各居民区的早市上摆个摊位。遇到有人上前询问,王师傅还会发一张自制的名片。
王师傅说,他之所以这几年爱到大庆来修理缝纫机,就是因为大庆用缝纫机的人挺多,而且还有增加的趋势。王师傅说,在大庆多半是老年人在用缝纫机,最近几年,30多岁的年轻人也有不少人用缝纫机。
虽然每天早出晚归也很辛苦,但是活儿好的时候,王师傅每个月也能赚上几千块钱。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从外地赶来大庆专门修理缝纫机的,不止王师傅一人。但他们大多不会固定在哪个小区,而是各居民区边走边喊,因为交通方便,其中多位修理师傅租住在萨尔图区。
年轻人也迷缝纫机
家里有台缝纫机,不仅能自己动手做衣服和一些小物件,像改裤脚边、旧衣服改样这样的活,都不用花钱去外边做了,省钱只是其中一方面,不少家庭主妇也打发了时间,体验了动手的乐趣,可谓一举多得。
80后女孩小张告诉记者,她从小就看妈妈用缝纫机做衣服,觉得很神奇,婚后不久她买了一台新型的电动缝纫机。相对于老式缝纫机来说,经过改良的缝纫机不仅体积小占用空间少,操作也比较简单方便。
小张经常用这台缝纫机缝制一些枕套、抱枕等用品,偶尔还会缝制一些当礼物送给朋友。小张说用自己缝制的礼物送人,不仅经济实惠,亲戚朋友也都很喜欢。一些朋友甚至主动买好材料,求小张帮忙缝制。
有了这台缝纫机,小张家里的衣服开线或是改裤脚这样的活就变得简单了很多。小张说,使用缝纫机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节省买衣服的开支,而是为了体验一种手工创作的快乐,寻求家居和自身装扮的个性化。
中国缝制机械协会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到2012年,国内市场多功能家用缝纫机年销量超过60万台,年平均增速超过30%,市场对中高档缝纫机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
记者在淘宝网上看到,销售缝纫机的网店达上千家之多,款式也很多,价格从低到高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