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当下的历史分期,1840年后我们就进入近代了。朝廷未变,时代已改,胳膊扭不过大腿,服饰先于正朔而潜易。
这种改变,自然是源于效仿西人,而以广州为最早。张焘《津门杂记》说:“广东通商最早,得洋气之先,类多效泰西所为。又如衣襟下每作布兜,凡成衣店估衣铺所 制新衣,亦莫不然。更有洋人之侍童马夫辈,率多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挂胸前,顾影自怜,惟恐不肖。”是以,后来上海的成衣铺估衣 铺,必冠以“苏广成”,“苏”取苏州的做工,“广”取广州的时新。但是广州僻在一隅,影响尚微。真正起影响得到上海开埠进入“苏广成”时代。
上海开埠后,“繁华甲于全国,一衣一服,莫不矜奇斗巧,日出新裁”。(徐珂《清稗类钞》卷91)北京、南京等地“妇女衣服,好时髦者,每追踪于上海式样” (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下篇卷3)。这种变化,外因是西方的影响,内因是妓女的需要。操皮肉生涯的,服饰吸引人是第一要件。“同光之交,上海青楼中之 衣饰,岁易新式,靓状倩服,悉随时尚。”“风尚所趋,良家妇女,无不尤而效之。未几,且及于内地矣。”
其时,最受束缚的北京,也在 偷偷地求变,如在袍袄立领的高低上,或花边的镶滚上,变些花样。“咸同间,京师妇女衣服之滚条,道数甚多,号曰十八镶。”时人形容为“鬼子栏杆(即花边) 遍体沿”。也就是说,这种变,源于西式衣裳。而且是间接的影响:“衫袖腋窄而中宽,谓之鱼肚袖,行时飘曳,亦有致。后乃慕南式而易之,则又紧抱腕臂,至不 能屈伸”(夏仁虎《旧京琐记》卷一)。这“南式”,当指海式了。
一般来说,朝廷未改,易服不议。可是,晚清的朝廷确在一定层面上讨论起易服的话题,并在一定程度上付诸实践。这也是中国服制史上空前的事情。最突出的事例有二。一是戊戌变法的首领康有为于1898年9月5日上《请断发易 服改元折》,正面提出断发易服。试想想,辛亥革命后,多少人都抗拒剪发,在当时提出,实在需要勇气。它一方面要求与世界大同:“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 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然而,回过头来又说,西服的好 处正在于它符合我们的古典理想:“夫西服未文,然衣制严肃,领袖白洁,衣长后衽,乃孔子三统之一。大冠似箕,为汉世士夫之遗,革舄为楚灵王之制,短衣为齐 桓之服。”所以,断发易服,乃是“发尚武之风,趋尚同之俗,上法泰伯、主父、齐桓、魏文之英风,外取俄彼得、日明治之变法”,真是千古奇谈。别说慈禧通不过,光绪也未必能接受。
民国衣冠:服饰先于正朔而潜易
信息来源:china1f.com 时间: 2014-12-16 浏览次数:731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服装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