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孙说书】
《特区舞裳:深圳服装潮流记》见证、记录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服装产业的蝶变史,填补了深圳服装产业记述史的空白。
孙勇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深圳虽然是一座现代化大都市,但不够时尚。反映在着装上,深圳人的穿衣打扮,似乎没有上海人那么时髦,甚至昆明、成都、杭州等城市的市民着装,也比深圳市民洋气些。这种印象放在前些年看大致成立,放在当下看则未必准确,有因袭刻板印象之嫌。因为事情已然有变化。
在过去很多年里,忙于打拼的深圳人,从整体而言,的确不太注重衣品,疏于打理自己的形象。不过,最近10来年,深圳人越来越愿意在穿衣打扮上下工夫,靓丽指数很快就蹿上去了。如今在深圳,漫步街头、逛商场、游公园或乘坐地铁,你会发现市民的穿着越来越养眼,时常能见到衣品惊艳的潮男潮女。日新月异的深圳,的确变得越来越时尚了。如今,“中国女装看深圳”的口号正悄然流行。
说完印象,再用数字说话。据统计,深圳市现有服装品牌企业超过2500家,其中90%以上为自主品牌,在全国大中城市一线商场市场占有率超过60%,年销售总额近2700亿元,占全国的10%。深圳服装产业的经济总量、服装品牌数量、服装产品市场占有率、服装类上市公司数量这四个指标,均居全国第一位。其中,不少服装品牌都是一线时尚品牌。深圳服装产业这一亮丽成绩,不可能只是作为经济现象而孤立地存在,它必然会以同频共振的方式渗透、默化深圳人的日常生活,为提升深圳人的衣品或时尚指数加分。
不妨继续显摆:起步于2014年的“深圳时装周”,如今已跻身为国内三大时装周之一,并已进入国际时装周序列,赢得国际时尚媒体的广泛赞誉。2021年,在一项有影响力的城市评比中,深圳和纽约、巴黎、伦敦、米兰、东京一起,被评为全球六大“时尚之都”。
得承认,深圳所拥有的“时尚之都”的名号,没有它另外三个名号(金融之都、科技之都、设计之都)那么响亮。一方面,这说明深圳在建设形象工程上(含城市的时尚产业、市民的时尚生活等层面)还有继续努力的空间,另一方面,说明公众改变刻板印象、重建对深圳形象的新观感,尚需时日,深圳对自己“时尚之都”名号的宣传还要继续多做文章。只有这两个方面都到位了,深圳作为“时尚之都”的形象才会深入人心。就宣传而言,媒体报道不可少,学术研究文章不可少,在这两者之外,还需要有深圳时尚产业或服装产业史志类的作品来加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特区舞裳:深圳服装潮流记》一书应运而生。
《特区舞裳:深圳服装潮流记》的作者尹维颖是一位在深圳媒体工作的资深记者,她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记者的职业素养,让她的写作忠于事实,客观、准确、严谨;作家的文学修养,让她的文笔生动雅致,富有表现力。
深圳服装产业发展史、深圳服装企业家成长记、深圳服装设计师追梦录,是尹维颖写作的三个基点,再辅以详实的资料、精彩的故事和丰满的人物形象,共同成就了《特区舞裳:深圳服装潮流记》的厚实与缤纷。
以服装业为代表的深圳时尚行业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一、从外向型“三来一补”产业起步;二、逐步建立自创品牌,自主开发国内市场,建设从原材料收储、产品生产、品牌传播到产品销售的全产业链;三、以创新驱动设计开发产品来带动产业转型升级;四、主动融入世界,走上国内和国际时尚中心舞台,倡导新生活方式,引领时尚潮流。对此,《特区舞裳:深圳服装潮流记》做了详实的回望与记录;灵活穿插于其中的“深圳四大时尚品牌帝国”——影儿时尚集团、赢家服饰集团、歌力思(603808)和玛丝菲尔的成长史,以及王媛、刘晓燕、赵卉洲、刘勇、罗峥、朱威特、潘明等服装品牌创始人、设计师或行业协会掌舵人的创业、守业故事,动人心弦。此外,作者尹维颖与她的媒体朋友对于深圳服装产业的花絮式观察,也充满生活情调,提升了《特区舞裳:深圳服装潮流记》的可读性。
诚如中国服装设计协会副主席、深圳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吴洪先生所言,《特区舞裳:深圳服装潮流记》见证、记录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深圳服装产业的蝶变史,填补了深圳服装产业记述史的空白。
我原本是时尚产业的门外汉,读完《特区舞裳:深圳服装潮流记》后,受益于书香的熏染,对时尚产业竟有几分感觉了。仅凭着这一点,《特区舞裳:深圳服装潮流记》就值得我向读者推荐,更何况它还有我在上文中谈到的诸多亮点呢!热爱时尚的你,不妨一展其卷,与霓裳共舞。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特此说明。